泉州市民捕獲怪魚 盤點令人生畏的十種怪魚
泉州市民捕獲身披“豹紋鎧甲”怪魚,身上分布著豹紋、嘴巴長在身體下方,原來是來自南美洲的“清道夫”,會吞食魚卵,水產(chǎn)專家提醒市民不可隨意放生。此外,怪魚“清道夫”其實是可以吃的,但是口感不好,骨頭很多。
泉州市民捕獲怪魚
18日晚上,泉州市民黃先生在村里的小溪里,意外捕撈到一條“怪魚”,身上分布著豹紋、嘴巴長在身體下方,就連捕了30多年魚的父親也搞不清楚:這到底是什么魚?
經(jīng)鑒定,“怪魚”學名叫下口鲇,原產(chǎn)南美洲,身上花紋繁雜,被引入中國后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(yǎng),因為能吃魚缸中的垃圾,被人稱為“清道夫”。
專家提醒,“清道夫”為外來物種,不僅吃水中的垃圾,也會吃魚卵、魚苗,市民不可隨意放生。
這魚怪在哪里?
這條怪魚長約30厘米,重將近500克。身上分布著豹紋、嘴巴長在身體下方。“怪魚”的頭部有點扁,眼睛和鼻孔長在頭頂上,嘴巴藏在“下巴”底部,與肚子連在一起。魚的嘴形就像年邁的老人,看不到牙齒。身上的花紋黃黑相間,有點類似“豹紋”,魚鱗堅硬像一身鎧甲。
怪魚是什么魚?
經(jīng)過鑒定,“怪魚”實際上是“清道夫”魚,又名吸盤魚、垃圾魚。
“清道夫”的學名其實叫下口鲇,原產(chǎn)南美洲,身上花紋繁雜,被引入中國后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(yǎng),在水族館也能買到,并不是什么特別的魚。有養(yǎng)魚行家表示,像黃先生捕到的這么大的“清道夫”在水族館一只售價一般不超100元。這種魚是外來物種,主要以魚類排泄物、海藻為食。“清道夫”生存能力強,并且會吞食魚卵,大量的“清道夫”存在可能會妨礙其他魚種的繁殖,破壞所在水域的生物資源多樣性和生態(tài)平衡。
所以提醒市民,“清道夫”為外來物種,不可隨意放生。
怪魚能不能吃?
怪魚“清道夫”其實是可以吃的,在原產(chǎn)地也屬于食用魚,但是口感不好,骨頭很多,不建議市民食用。
〔盤點令人生畏的十種怪魚〕
從生性兇猛的水虎魚到長相猙獰的琵琶魚,從長有兩副顎的海鱔到牙齒鋒利的尖牙魚,再從嘴巴超大的吞鰻到可用原始肺部呼吸的蛇頭魚,以下盤點的是地球上10種最令人恐懼的魚類。
信息首發(fā):泉州市民捕獲怪魚 盤點令人生畏的十種怪魚